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冠心病 > 疾病预防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图解任脉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传承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才

让传统民间中医真正有个出路,愿民间中医早日转正!

任脉人身经络十四,要以任督二脉为主。督脉属阳,行于背,循脊上头,过额鼻,至口齿,而交接任脉。任脉属朋,行于腹,上胸,经咽,至唇,入齿,缘手足阳明之脉,而与督脉连接。《内经素问◎骨空论》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下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滑伯仁曰:“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又言:“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分之于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于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见《十四经发挥》)余以为任者,任重而道远之意也。一人在爬行时,任脉在下,担负全身,故名曰“任”。

任脉总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又本穴当本经外循行之发端。《素问◎骨空论》,王冰注:“冲脉起于气冲,从少腹之内,与任脉并行。又言“冲脉与任脉皆起于胞中。”按冲、任皆属阴脉,故名“会阴”。犹言诸阴之会也。穴在两股夹裆,两阴窍之间,故能治谷道、子宫、精室、阴器诸处之病。又本穴在处,四翳如屏,故又名“屏翳”。屏翳之义,遮以蔽也。《铜人》云:可灸。《指微》云:“禁针”。其他针灸文献有言,凡幽僻掩遮之处,多禁针,皮肉浅薄之处,多禁灸。(“屏翳”二字余有异议,见“鸠尾”解。)

曲骨本穴在耻骨上缘,凹曲处,故名“曲骨”。与足部京骨处京骨穴、束骨处束骨穴意同。治虚冷失精,五内寒弱诸症。子宫精室膀胱诸病多取之。

任脉、足厥阴经交会穴

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第1步:仰卧位;第2步:确定前正中线:前正中线是指胸骨正前方正中的一条垂直线;第3步:确定耻骨联合:沿下腹部前正中线垂直向下推,可触及一骨头,此骨头即为耻骨联合;第4步:此耻骨联合的上缘中点处即为本穴。

①尿潴留、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前列腺炎等;②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5-9壮。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尿潴留、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前列腺炎等。配三阴交主治癃闭;配急脉、归来主治阳痿、遗精。②《马氏温灸法》:治妇科各种病,如子宫下垂、子宫肌瘤等,亦治尿频。

中极本穴内应胞宫、精室。胞宫、精室,为人体极内之处,犹房室之堂奥也。乃人体至中至极,故名“中极”。

以外景观之,人体自项至踵,全身长度,本穴当其折中,亦中极命名之一义也。治病同于

曲骨。

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第1步:仰卧位或正坐位;第2步:确定耻骨联合:沿下腹部前正中线垂直向下推,可触及一骨头,此骨头即为耻骨联合;第3步:将脐中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连线平分为5等分;第4步:该连线的上4/5与下1/5交点处即为本穴。

①痛经、月经病;②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膀胱炎;③男子性功能障碍、尿潴留、前列腺炎等。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5-9壮。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痛经、月经病、子宫内膜炎、盆腔炎、膀胱炎、男子性功能障碍、尿潴留、前列腺炎等。配地机、次髎主治痛经;配关元、三阴交主治遗精、阳痿;中极透曲骨,配三阴交、地机主治癃闭。②《马氏温灸法》:卵巢肿瘤、睾丸炎、肾炎。

关元本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此处为下玄关,古时“玄”与“元”通,颠倒读之,即关玄。古人多于此等穴位守秘,故意颠倒其词,隐玄关,而称“关元”,其所治症多为有关大体虚证。如遗精、阳痿、尿频、癃闭,以及女子月经不调诸症,多取之。

按元字之义,本也,原也,端也,至大也,至始也,《易经》:“乾元”指乾之全体。“坤元”指坤之全体。关者,门也,又出入之孔道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第1步:仰卧位或正坐位;第2步:确定耻骨联合:沿下腹部前正中线垂直向下推,可触及一骨头,此骨头即为耻骨联合;第3步:将脐中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连线平分为5等分;第4步:该连线的上3/5与下2/5交点处即为本穴。

①遗精、阳痿、早泄、尿闭、尿频等泌尿生殖系病证;②月经不调、带下、痛经等妇科病证;③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④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肠腑病证。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90分钟;温度:38-52℃;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9壮。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尿潴留、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遗尿、低血压、神经衰弱、肠炎等。配中极、百会、三阴交主治遗尿;配肾俞、气海主治肾虚尿频;配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然谷主治男子不育症;配肾俞、太溪主治久痢。②《名堂》云:若怀胎必不针,若针而胎落,胎多不出。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

石门石者,喻坚固也,门者,非仅通行之孔道。《白虎通》谓:“门以闭藏自固也”。如深山蕴玉称为宝藏,储藏货财,大者称宝库,小者称石柜。人之子宫精室,犹蕴椟之藏也。有此封藏之闭,乃能蕴育种子,以待发生成长,故喻此表面穴位为“石门”,即犹石室之门也。

针家多云,刺本穴可使人绝育,孕妇则能坠胎。更有谓深刺重刺,则能断孕,浅刺轻刺,反使人受孕。盖深刺重刺,抑制之也,浅刺轻刺,兴奋之也。则本穴内应子宫、精室之义,更显然矣。又女子天阉,称为石女,盖古人先得“石”字之义矣!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2寸。

第1步:仰卧位或正坐位;第2步:确定耻骨联合:沿下腹部前正中线垂直向下推,可触及一骨头,此骨头即为耻骨联合;第3步:将脐中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连线平分为5等分;第4步:该连线的上2/5与下3/5交点处即为本穴。

①小便不利,疝气,经闭,带下,崩漏等妇科及前阴病证;②腹痛,泄泻,水肿。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9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肠炎等。配三焦俞主治腹胀、腹水、癃闭;配气海、三阴交主治崩漏。《针灸资生经》:妇人可灸不可针,针之终身绝孕。

气海本穴与肺气息息相关,当腹部统气之根本。苟气海处不作吸引,则中气不能达于脐下。男子腹呼吸,全赖气海为之鼓荡,乃有吐纳也。养生家调息,绵绵若存动而愈出者,全在于此。故养生家以本穴为大气所归,犹百川之汇海者,故名“气海”。又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医常云,气为血之帅。

按海字之义,又可喻为事物广泛,作无边无际解之。试观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环也。在人身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其治皆以本穴为主。余见裴廷辅治一气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微取之,以开行气之路。再刺本穴,使引上逆之气下达脐下,立即生效。犹导川入海,则水不横逆矣。古人定膻中为气会者,盖以后天之气鼓荡于胸,以促脐下之气相与送迎,即老子之喻元气升降,犹橐籥也。

《道藏》服元气法,略谓气海与两肾相属。肾属水,气与水互为子母。水在人身为阴,独阴不能升化,必须济之以阳。心属火,火在人身为阳。《书经◎洪范篇》云:“水曰润下,火曰炎上。”合之人身阴阳不可偏盛。人之饮食、呼吸、寐寤、动静,只是调停自身水火而已。故养生家以心意之阳,下降肾宫,而温存以守之,则犹天日之阳下照江海。阴水得阳火之照射,则化气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其于人身则正气流行,邪气自不干搅。视此水火升降,则知地天之所以为太也。

在医理上,亢热之症,得辛凉而汗解者,即水火交而得既济也。亦即《内经》:“身若燔炭,汗出而散”之义也。若稍涉辛温,则犹浇油救火矣。则其为败必可致也。故于此症,古圣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王太仆又扩充斯意,谓“寒之不寒,是为无水,热之不热,是为无火。”三复斯言,可发深悟。养生家以动静调寒热,以寒热平水火,同此一理。气海之义,岂可轻忽。宋代大儒邵康节,冬不炉,夏不扇,盖即深得此理,而善调自身水火者也。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仰卧位或正坐位。从肚脐起沿下腹部前正中线直下量2横指(食指、中指并拢,以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二指宽度为1.5寸)处,即为本穴。

①腹痛、泄泻、便秘等肠腑病证;②遗尿、阳痿、遗精、滑精、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等妇科及前阴病证;③中风脱证、羸瘦无力等气虚病证;④脑血管病,气喘,心下痛,疝气,神经衰弱。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9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9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细菌性痢疾、男子性功能障碍、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配关元、足三里主治中气下陷;配天枢、上巨虚主治急性痢疾;配膻中、太渊主治气短。《针灸资生经》: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皆灸之。

阴交此穴为冲任肾三经之交会也。冲脉循足少阴上行,至本穴相平处,由任脉交叉互过,仍循肾脉上行,以至膈下。其上行冲贯之力尚不只膈下而止。女子至乳而乳房发,男子至口而髭须生,因冲任肾三脉俱属阴经,故名“阴交”。又交者,聚也,三脉聚而交会也。其所治症,统此三脉之在腹部为病者,均可取之,但刺勿过深。

任脉、冲脉交会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第1步:仰卧位或正坐位;第2步:确定耻骨联合:沿下腹部前正中线垂直向下推,可触及一骨头,此骨头即为耻骨联合;第3步:将脐中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连线平分为5等分;第4步:该连线的上1/5与下4/5交点处即为本穴。

①腹痛,泄泻,水肿,肠炎、前列腺炎等;②月经不调,带下。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前列腺炎等。配行间主治痞气、肠鸣腹痛;配石门、委阳主治小便不通、小腹硬痛。

神阙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常存。在内景接近大小二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之谓神也。《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本穴为心肾(心藏神、肾藏志)交通之门户,故称“神阙”。

又神为一身主宰,应变无穷,即变化无极之意也,人苟无神,则全身无主,而成不知不觉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为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凡属挥霍撩乱,有干神明之外感急症,本穴主之,但以灸熨为佳。

按摩者,转运此穴,可以通畅矢气,消化水谷。《道藏》谓;“脐为后天之气舍。”故又名本穴为“气舍”。因足阳明一经更有气舍,故本穴只称神阙而不称气舍。

在腹中部,脐中央。

第1步:仰卧位或正坐位;第2步:肚脐中央,即为本穴。

①腹痛、腹泻、痢疾、脱肛等肠道病证;②中风脱证,虚脱;③水肿,小便不利。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50-分钟;温度:38-52℃;艾条悬灸时间:10-15分钟。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痢疾、尿潴留等。配关元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配重灸关元主治中风脱证。②《马氏温灸法》:使脑溢血昏迷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复苏,须长时间灸此穴。慢性病,不论何症,多宜灸此,治急症亦效,以其助护元气尔。③《针灸资生经》:中风不省,急灸脐中皆效。禁针。

水分本穴居下脘之下,内应胰脏。又横结肠正由此处经过。胰脏有分解乾湿之能,大肠为吸收水分之器。二者功能俱关于水,故名“水分”。亦即分解乾湿之意也。故能治水肿腹坚、胃肠虚陷等症。但宜多灸,不宜深刺也。

中医古说,脐下为水腹,盖以小肠外围为水油,膀胱内容为溺水;又以本穴功能与三焦膀胱均有联系,故本穴功能治水。但刺之勿深,防消水过甚也。《明堂》用灸。《资生经》亦以不针为是。汪訒庵云“中焦不治,水停中脘”。盖谓脾之功能失调,则水停胃下也,本穴可以治之。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

仰卧位或正坐位。从肚脐起沿腹部前正中线直上量1横指处,即为本穴。

①腹泻,腹痛,反胃,吐食;②水肿,小便不通;③腰脊强急。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痢疾、肾炎、膀胱炎等。配三阴交、脾俞主治脾虚水肿。

下脘即胃府也。本穴内应胃底大弯之处,故曰“下脘”。本穴为本经与足太阴经之会穴。因足太阴经属脾络胃,由内循行之线与任脉连通也。凡胃病阴沉,下垂下陷之症,均宜取此。故治厥寒、腹满、痞痛、宿积、寒滞之症。《千金方》:治反胃、食不消,先取此穴以开之,然后取三里以泻之。《百症赋》则取本穴并取陷谷,治腹坚而止肠鸣。均以本穴能通胃底,而资以针道抑扬而通利之,故于阴滞之病得速效也。古人采穴配用,简捷灵便,宜其垂法后世也。

任脉、足太阴经交会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第1步:仰卧位;第2步:沿前正中线向下触摸,找出胸骨体与剑突间行成的凹陷,即胸剑联合;第3步:将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分为4等分;第4步:该连线的下1/4与上3/4交点处,即为本穴。

①腹痛、腹胀、食谷不化、呃逆、腹泻等胃肠病证;②痞块。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肠炎、痢疾等。灸下脘、天枢、照海主治痢疾。里急后重;配中脘主治腹坚硬胀、痞块。

建里建者,筑也,置也;里者,居也;止也。《灵枢》云:“胃有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张景岳云:“咽、贲、幽、阑、魄”五者皆胃气之所行也。本穴治腹暴痛、呃逆、不欲食、胸中苦闷等症。后人演得经验,兼取内关,用以安定闾里,通彻门户,而和中也,不愈,则检取他穴,促使吐泻,以逐外邪。但愈后仍须补此,即安内重在善后也。凡属胃中不安之症,本穴皆可为力,俾以奠定闾里,而人得安居也。故曰“建里”。玩索本穴名义,包含补意居多。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

仰卧位或正坐位。从肚脐起沿腹部前正中线直上量4横指处,即为本穴。

①胃痛、腹痛、腹胀、呃逆、食欲不振等脾胃病证;②水肿;③腹肌痉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溃疡等。配内关主治胸中苦闷、呃逆。

中脘本穴内应胃中,即近于胃小弯处也。因穴位所在,故名“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故治胃府诸病,以此为主。《难经》谓:“府会太仓”。滑伯仁曰:“太仓,一名中脘。”按太仓为纳谷之器,在人身唯胃为然。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少阳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第1步:仰卧位;第2步:沿前正中线向下触摸,找出胸骨体与剑突间行成的凹陷,即胸剑联合;第3步: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即为本穴。

①胃痛、腹胀、呃逆、吞酸、泄泻、黄疸等脾胃病证;②癫狂,失眠,脏躁;③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40-分钟;温度:38-52℃;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9壮。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食物中毒、癫痫、精神病、神经衰弱等。配天枢、足三里、内庭主治霍乱吐泻;配足三里主治脘腹胀痛。②《马氏温灸法》:中脘的主治已不胜枚举,简言之,灸中脘有清除胃肠瘀滞,开启、强壮脾胃之效用。肠胃清则五脏六腑之瘀滞有倾泄之途,脾胃健则五脏六腑生化有源。因此中脘实为调理一切慢性病之必要灸穴,急症亦多用。《针灸资生经》:凡脾疼不可忍,饮食全不进者,皆宜灸。

上脘本穴内应贲门。贲门,即胃上口也。故曰“上脘”。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贲,即今之所谓横膈肌也。俗云心口痛,即贲门症也。玩味本穴治吐,则知下脘可以治哆。有谓贲门为喷门者,乃抄传之误也。

任脉、手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仰卧位。取一标有二等分的弹性皮筋,将皮筋的两头与肚脐、胸剑联合部对齐拉紧,从皮筋的中点直上量1横指处,即为本穴。

①胃痛、呕吐、腹胀、纳呆、腹痛、呕逆等脾胃病证;②癫痫。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等。配中脘主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配神门主治失眠、狂躁。

巨阙阙为内庭中正之门,俗称中门,又称仪门。古者贵家,门必有阙,所以饰门第,别尊卑也。本穴内应腹膜,上应膈肌,为胸腹交关,分别清浊之格界,又为食道及动静脉上下通行之关隘,故名“巨阙”。

古者剑号“巨阙”,剑为除暴戡乱之器。本穴在胸骨剑突之下,其所治症为胸满、瘈瘲、霍乱、吐逆、痰饮、心痛等症。凡属清浊相干,不得宁静者,本穴均可治之。犹仗剑立朝,清除君侧,而戡定变乱也。因名“巨阙”,则又命名之一义也。但刺此穴,患者须仰卧扬手,乃可下针,防止膈肌下沉,或有伤之也。伤膈肌,则呃格不休。

本穴为心之募穴;募者,会也,聚也。《内经》云:“心藏神”。《道藏经》云:“神门,巨阙”,盖谓神之门乃巨阙也。即云人体神识与此有关也,故为心脏之募。

心之募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第1步:仰卧位;第2步:沿前正中线向下触摸,找出胸骨体与剑突间行成的凹陷,即胸剑联合;第3步:将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分为4等分,上1/4与下3/4交点处,即为本穴。

①胸痛、心痛、心悸等心胸病证;②呕吐,腹胀;③癫痫,癔病,神经衰弱;④咳嗽,支气管炎,胸膜炎。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5-7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冠心病、胃炎、癫痫、癔病、神经衰弱等。配灵道、曲泽、间使主治心痛、怔忡;配心俞主治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癫狂。

鸠尾穴在胸骨剑突下。肋骨分岐,如张两翼,剑突中垂,有如禽尾。不曰他鸟之尾,而必喻以鸠鸟之尾者,以鸠鸟之尾常垂善蔽也。中医称剑突为蔽骨,以其掩蔽膈肌也。故名本穴为“鸠尾”。

先贤有云,凡穴在隐蔽处多禁针。愚曾见误刺此穴呃格不休者,即伤及膈肌也。又中医论病多言“气”,即言人体气化通行之路也。气化有伤,则传感失常,而为病矣。如误刺此穴而为病者,非仅伤及膈肌之质,若影响膈肌之气,致气不通畅,亦作格逆,或致呼气不利,吸气作痛者,亦常有之,术者当慎之。

鸠为布谷鸟之别名,性喜聚居,故称多人施工为鸠工。本穴又名“尾翳”,似不洽当。愚意当以会阴穴为“尾翳”乃佳,以其近于尾骨也。会阴穴别名“屏翳”,亦不洽。当以本穴名之“屏翳”,以其近于巨阙,犹中庭之门称屏门也。屏或尾之误,以字形近也。

络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仰卧位。从胸剑结合部沿前正中线直下量1横指处,即为本穴。

①胸闷、心悸、心烦、心痛等心胸病证;②呃逆,呕吐;③癫痫。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10-2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冠心病、胃炎、癫痫、癔病等。配后溪、申脉主治癫痫;配中脘、少商主治食痫、胃脘胀满、不得眠。

中庭穴在蔽骨之上凹隙处。蔽骨犹屏门,本穴则庭除也,又屋之正室为庭。本穴两旁为足少阴之步廊穴,犹主室之旁,房廊相对也。如此者,则形成空庭院落。不然,步廊二字,在人体有何取意。盖古人所譬,心为主人,则胸廓犹其庭院,再进则升堂入室矣。故喻本穴为“中庭”。其所治症,为喘嗽、支满、呕逆、噎格等症。俱属胸廓不舒,神情烦闷之类。以中医理论揆之,凡属内因自乱,而非外邪干扰者,本经膈上诸穴均可采用。用以安内,非以攘外也。中庭之穴,仅是本经行人神识门庭之初步,命名之义,可审思之。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

仰卧位或正坐。胸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体与剑突间(即胸剑结合部)可触及一凹陷,即为本穴。

①胸胁支满;②噎膈,呕吐,小儿吐乳。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食道炎、食道狭窄、贲门痉挛等。配中府主治噎膈、停食、食反、胸闷;配俞府、意舍主治呕吐、食不化。

膻中《灵枢经◎胀论》云:“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盖指心包膜部位而言。本穴内景正应心包外腔,故名“膻中”。体会宫城为用,则其应症可想而知矣。

《素问◎灵兰秘典》谓:“膻中为臣使之官。”盖古时称君主所居为宫室,故由中庭再进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倘中气有所减损,则人体各部之气,均来填补。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故称“膻中”为气会,又称为“上气海”,以诸气有时来归也。有因此中气之伤,致人体全局之气,因之消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由此宫城再进则玉堂、宣室矣,盖古人寓言取譬者也。本穴主治颇关要害,故《针灸大成》示人禁针。但实症可以浅刺,虚证则灸之。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第1步:仰卧位或正坐位;第2步:确定前正中线:前正中线是指胸骨正前方正中的一条垂直线;第3步: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即为本穴。

①胸闷、胸痛、心悸、心烦、咳嗽、气喘等心肺部病证;②乳少,乳痈;③呕吐,呃逆。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70分钟;温度:38-50℃;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①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心绞痛、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配定喘、天突主治哮喘;配心俞、内关主治心绞痛;配百会、气海主治气虚;配少泽、乳根、足三里主治乳汁过少。②《马氏温灸法》:肺结核,产后乳汁不下及乳疮。

玉堂玉,贵称也,堂,正室也。即主人治事处也。犹衙署正厅称大堂,法官审讯称过堂,又称人家长为堂上。古人以心为中主,故尊心之所居为玉堂。此之所谓心者,即胸腔中正之气也。

按尊贵所居,固应属阳,然贫之至极,则守卫严肃,反有阴森气象。此亦物极必反之义也。本穴主治心烦、嗽逆、上气、胸膺骨痛,均属阳中之阴症。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

仰卧位。取一标有二等分的弹性皮筋,将皮筋的两头与两乳头对齐拉紧,从皮筋中点向上推1肋骨,按压有酸痛感处,即为本穴。

①胸痛、胸闷、咳嗽,气喘等胸肺部病证;②呕吐;③心烦,肋间神经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4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配膻中、列缺、尺泽主治咳喘。

紫宫穴在华盖之下。《黄庭经》华盖注:“华盖之下多清凉……引动肾气上布紫宫”。按《洛书》“离为九紫”。离属心火,紫为阳极之色。物极则反,而现胜己者之化。故紫色较赤色为黯。黯,近于黑,黑属水,水克火,故曰胜己。宫为尊长之居,因名“紫宫”。

《黄庭经》又云:“心为绛宫田。”绛色为阳之正,紫色为阳之极,阳极则反阴,犹政令之极,则为严秘,故君主有宣室,如枢秘院掌政令之秘。在未施行时,反象严秘之阴。故本穴治症为气逆、胸满,烦闷、呕咳等阳中之阴症。多同于玉堂。

按华盖、紫宫、玉堂,巨阙等名称,乃道家寓意之言。俱是人体虚灵主要部位,勿以其有似迷信,而斥为异端也。考东方哲学始于黄老。中医文献以《内经》为先,其中名词、术语多与道家淆混。因当时中医尚未独立学派,只是潺于道儒之间耳。故传统医学名词、在近期难与道派划清界限,其合于生理病理者,无妨存其原貌,以证我国先代研医之奥,亦古为今用之一道也。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

仰卧位或仰靠坐位。从乳头沿垂直线向上推2个肋间隙(即第2肋间隙),该穴横平第2肋间,在前正中线上。

①胸闷,胸痛;②气喘,咳嗽。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配玉堂、太溪主治咳逆上气、心烦。

华盖《内经》云:“肺者,脏之盖也。”按盖,具覆护之意,犹屋宇之覆护内容也。揆之人体,肺脏居胸腔最上,故养生家喻之为华盖。创穴名者体会此意,即名本穴为“华盖”。《天文应象》注谓:“华盖七星,其柄九星,列如盖状,以荫帝座。”正与肺脏之覆护心脏意同。人身五脏,肺喜清凉。《道藏》曰:“肺部之宫似华盖,过华盖下且清凉。”详“过”与“且”字之意,非仅谓其部位处清凉,且此外更须得清凉以济之也。

华,繁盛也。人身正常之气,行驶至此,为阳之盛极。而本穴两旁,为足少阴经之彧中穴。彧,亦繁华茂盛之意也。中医对人体各部均以阴阳五行括之;又以五行本性生克制约,各应所须以济之。如肺脏多喜清凉,故引致肾水之气上布胸中,以相调济。肾经之神藏平任脉之紫宫,坎一之肾阴,调离九之心阳也。肾经之彧中,平任脉之华盖,即起阴潜之肾水,滋娇柔之肺金。使各得自然之宜,而成其繁茂也。此乃天成之水火升降,亢承制约,互调寒热,归于温凉。则阴平阳秘,病安从来。养生家巧得此理,施于有为,所以能养生也。

观此经气流行,配调相济,人体先天已经奠定,而为后天生生之本。彼养生家守此妙道,调摄之耳。医药家借外界物质,攻补之耳。针灸则就人体自有功能,抑扬之耳。同是养生之道也。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1肋间。

第1步:仰卧位,或仰靠坐位。第2步:确定胸部前正中线:前正中线是指胸骨正前方正中的一条垂直线;第3步: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可见胸骨前部有一微向前突的角(胸骨角),此角中点处即为本穴。

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喉炎;②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喉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配天突主治气喘、痰饮停胸、胸痛。

璇玑北斗第二星为漩,第三星为玑。北斗自转,而璇玑随之。故测天文之仪器,名曰璇玑,又名混天仪。仪上枢轴,亦名璇玑;其轴总□全仪,旋转动力之源。人之胸腔,犹混天仪之笼廓,本穴居胸腔之上部,犹璇玑持衡,因名本穴为“璇玑”。

养生家以璇玑为喉骨环圆动转之象,文学家以璇玑为珠、玉之别称,均喻其圆润光滑也。统此诸说,同一意义。再考其所治诸症,为喉痹、咽肿、胸满、涩痛等等,是其功能富于滋润滑利,有通滞去瘀消肿之能,似治乾涩枯燥之症。操针者意会此理,以为运用本穴之则。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下1寸。

仰卧位或仰靠坐位。从天突(参见“天突”)沿前正中线向下量1横指,即为本穴。

①咳嗽、气喘、胸痛;②咽喉肿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胸膜炎等。配鸠尾主治喉痹咽肿、咳嗽胸痛。

天突人之胸腔喻天,腹腔喻地。本穴位于胸腔最上,其功用为通。刺法使患者含胸延颈。术者循胸骨内缘向下探刺,导引滞塞之气上通,俾淤痰郁气之在胸臆者,得以爽利涌出,故名“天突”。突,奔冲也;又烟囱也。取名“天突”,喻犹胸腔之囱突也。按摩术有点天突法。张寿甫《衷中参西录》言之最详,兹不赘述。

一九四八年余诊一妇人,因大怒气厥。余拟刺回阳九针,甫刺哑门一穴。一老人突然走入,呼令去针,余急起针。彼令一壮妇人抱扶患者端坐。另一妇人以中指探其天突,叱令用力,再用力,患者忽然啊的一声,大哭而苏。余不敏而退。后余仿用此法,通痰导气,多收捷效。愿同道共识之。

任脉、阴维脉交会穴

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第1步:仰卧位或仰靠坐位;第2步:由喉结直下可摸到一凹陷,在此凹陷中央,即为本穴。

①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②甲状腺肿大、食道炎、失音、梅核气;③咳唾脓血、胸痛。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30-50分钟;温度:38-48℃;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艾炷灸时间:3-5壮。

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咽喉炎、甲状腺肿大、食道炎、癔病等。配定喘、膻中、丰隆主治哮喘。

廉泉舌下孔窍名曰海泉,人之口津出此。本穴在结喉上缘,凹陷处,内通舌之下海泉。刺本穴,口可生津,故喻之以“(氵兼)”,(氵兼),为潮水最胜之词。我国旧习以中秋节后数日,为(氵兼)水之期,期间海潮最大,简称(氵兼)水。因名为“廉泉”((氵兼),音廉,等同)。

先哲有言,“气道滋之以津,食道济之以泽。”源源为津,沛然曰泽。养生家以口喻海,舌下有穴曰海泉。下颚舌前凹处,喻为天池,又名华池。喻舌为赤龙。以舌搅口中,可以生津液,俗名赤龙搅海。本穴内通喉咽,上达颚池,以舌搅口,可以生津润燥。与手少阳经之液门,有同功焉。本穴为阴维与任脉之会穴,故其功用偏于阴也。

余曾体会天池之水,源源若泉,经过咽喉,降沥胸腹。内调藏府,外泽肌腠。犹地泉之水,渗透上滋也。《针灸大成》谓本穴治咳嗽、上气、呕沫、难言、舌下肿、舌根缩急、舌涎出、口疮、不食诸症。均取其功用在舌与水也,故名“廉泉”。余曾见某老医,治重舌,灸本穴四、五壮,则小舌缩入而愈。观众惊为神奇。古法确有绝妙独到之处,一旦失传,岂不可惜。

任脉、阴维脉交会穴

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仰卧位。从下巴沿颈前正中线向下推,在喉结上方可触及舌骨体,舌骨上缘中点的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口腔炎、舌炎、口舌生疮;②脑血管后遗症、声带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缩。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炎、舌炎、延髓麻痹、失语等。配然谷主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

承浆承浆者,指口内承受浆液言也。人口中浆液,养生家称为琼浆玉液,乃由舌下渗透而出,汇于天池,经舌尖向上舐送。由上颚膛翻转向后下方流降,流入咽喉,降至接近廉泉处,受舌咽挤迫而下咽,本穴内通舌下,正应口内天池。因近天池为存储津液之处,故名为“承浆”,又名“天池”,又名“悬浆”。悬浆则喻口水出天池,由咽后下行也,有如爆布之凌空而下,故名之以“悬”。若徒自表面观之,则仅沾受饮食之余沥耳。

本穴近于任督二脉之交,故治牙疼、口禁等症。又为足阳明经左右交叉及任脉之会,故主治口喎、邪风、半身不遂等症。穴虽浅小,因居交通要隘,故亦在重要穴位之列。

任脉、足阳明经交会穴

仰靠坐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正坐仰靠。颏唇沟的正中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①口歪、齿龈肿痛、流涎、口舌生疮、暴喑等口面病证;②癫痫。

隔物灸仪艾灸时间:20-30分钟;温度:38-45℃;艾条悬灸时间:5-10分钟。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齿龈炎、口腔炎、舌炎、癔病性失语、癫痫等。配劳宫主治口舌生疮、口臭、口干。

热门推荐文章

《八段锦》1、2式

《八段锦》3、4式

《八段锦》5、6式

《八段锦》7、8式

您觉得练习八段锦对身体有好处,请扫描下面







































盖百霖遮盖液
破译白癜风绝密档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zkgz.com/gxbyf/9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