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冷链屡次成为疫情风险点,为何不喊停
本文转自:农视网
最近,北京又新增了
多个本土新冠肺炎病例
而其中有不少人直接或间接
与冷链物品或相关从业人员有关
这也引起大家对冷链的不安
进口冷链也成为个别地区
疫情反复的原因之一
那么
为何冷链会成为病毒的“潜伏地”?
进口冷链能不能停止?
针对其潜在风险
我们大家又该如何应对呢?
冷链到底进口些什么?
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
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扩大高品质市场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途径;是健全“从农田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医药产品物流全过程品质管控能力,支撑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那么,具体来说,什么产品需要冷链?
冷链一般用于食品和医药,通过低温抑制生物活性,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食品的冷链方面大体上可以分为冷藏和冷冻。
冷藏
冷藏是指维持在零度以上用于运输蔬果类、鲜肉等产品,这些产品如果运输过程温度过低会被冻坏,此类的进口冷链主要以进口东南亚的水果为主。
冷冻
冷冻是保持0℃以下,一般是-18℃的冷冻物流,运输的也是经过冷冻处理的冷冻食品。进口的冷冻食品涉及面就非常广了,包括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粗加工食品(浓缩果浆,切割好的肉,剥好的虾仁之类的)、预包装食品(预制菜品,冷冻速食品)等等。
超低温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是急冻或者说是超低温,一般低于35℃,这一类运用比较少,通常用于运输医药产品,出于成本考虑食品一般不用,偶尔会有预制菜品使用超低温贮藏。
至于为何冷链会成为病毒的“潜伏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表示:
国外很多国家处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各种物体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装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而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因此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就可能成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
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如果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高发地区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装,经过冷链运输,可以把病毒带到非疫区,从而引起接触传播。
为什么不能停止进口冷链?
疫情防控下,有人提出难道不能喊停进口冷链,借此扶持国内相关产业吗?这种想法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考虑到冷链进口对国内市场的重要性,业界人士认为,就目前而言,这是“因噎废食、并不现实”。
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进口食品量增长迅速。在众多进口食品中,包括生鲜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品类高度依赖冷链物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表示说,中国需要大量的进口产品弥补国内供应的不足,因此绝不能把进口产品全部拒之门外。实际上,进口冷链的影响无处不在,猪蹄、鸡翅、鸡爪、鸡腿等很大一部分是欧洲进口的。
进口冷链食品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国内供需,并起到平抑物价的作用。以年猪肉价格为例,在当时生猪供应收缩的行情下,进口的需求较为旺盛。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猪肉进口均价从年1月份的每千克22.4元持续跌至8月份的每千克16.5元,与8月底全国农批市场每千克48.42元的猪肉平均售价相比,猪肉进口价格优势较大,一定程度上推动进口量增加。而年,猪肉价格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全年猪肉进口量为万吨,同比减少15.5%。当前国内产能出现阶段性过剩,进口猪肉需求下降。
再以虾为例,之前厄瓜多尔白虾因为检出阳性,导致这种白虾价格暴跌,与此同时其他品种虾价格暴涨几乎翻倍。再考虑到国产虾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市场消费需求,进口虾不只有厄瓜多尔白虾一种,断掉进口冷链的后果估计就会来次“虾死你”,而且类似的情况还会出现在肉类、乳制品类、水产品类。
此外,全国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大概在30万左右,光是北京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数就有3.37万,其中很多人是农村地区出来务工的。如果骤然停止冷链进口,这些人很可能失业。
各地加密“冷链防控网”
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一直是我们在防控疫情斗争中的重要经验。1月24日,海关总署署长倪岳峰在年全国海关工作会议上表示,海关将科学精准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加大进口冷链食品、农产品源头管控力度,对问题企业及时采取暂停进口等措施。
对于进口冷链食品和农产品,海关年抽查境外生产企业家次,检测样本万个,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个,取消、暂停家企业的输华资质,对家境外生产经营单位采取紧急预防性措施,监督口岸预防性消毒各类货物万吨、内外包装万件。
海关总署署长倪岳峰表示:
年,海关将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和智慧化多点触发机制,不断完善防控策略,确保规定动作%落实到位。严格实施进口冷链食品、农产品和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监测检测和预防性消毒监督工作,稳妥做好后续处置。
与此同时,面对进口冷链食品潜藏的疫情传播风险,各地也在加密“冷链防控网”,让冷链“不掉链”。
安徽省上线试运行“安徽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平台采取“首站赋码、进出扫码、一码到底、扫码查询”的管理模式,对进口冷链食品在安徽流通开展追溯管理,从而实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
陕西省要求,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追溯系统中上传相关产品品种、规格、批次、产地、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核酸检测报告、预防性消毒证明等追溯数据,并使用系统赋予的电子追溯码。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布公告,凡进入哈尔滨市的进口冷链食品,必须同时具备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和追溯信息。对相关票据不全、来源不明、证物不符的进口冷链食品,一律禁止进入哈尔滨市。
湖北省武汉市对目前采购入库的进口冷链食品,要求做到每箱全覆盖核酸检测,即到即检。每件进口冷链食品的外包装、内包装、商品本身都需采样检测,合格后才能开封。未实施“箱箱检”“件件检”的进口冷链食品,禁止入库或上市销售。同时,对进口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每7天实行1次全覆盖核酸检测。
从进国门到进家门,进口冷链食品又是如何消毒的呢?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表示:
国外进口的这些冷链食品,一般要求从到达海关开始进行消毒,因为食品包装可能涉及集装箱、大包装、中包装、小包装,所以在运输和加工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在各个不同环节进行消毒处理。
冷链消毒又需要注意哪几点呢?
01
低温消毒比较困难,所以一定要用低温有效的消毒剂。
02
对所有需要消毒的冷链食品包装表面进行全方位消毒,不存在抽检问题,要对所有包装进行消毒,而且是每一面都进行消毒。
03
消毒处理要注意消毒剂喷洒时间,通常需要10至20分钟才能发挥作用。
04
消毒处理要注意消毒剂喷洒用量,通常1平方米需要至毫升才能达到消毒的效果。
进口冷链食品还能不能放心吃?
“进口生鲜还能不能放心吃?”面对进口冷链食品检测阳性频发,这个问题成为不少人